分析儀器將應用在食品生產全鏈條
“五轉移”第四條是“食品安全控制理念從HACCP向脆弱性評估為基礎全程控制轉變”。 其關鍵技術領域包括:食物鏈脆弱性評估、產品真實性溯源、產地污染(農獸藥、重金屬、真菌毒素和海洋毒素等)與農畜水產品安全控制等技術等。
近些年來,一些專家學者一直呼吁從種、養殖等源頭控制食品安全。此次納入“十三五”規劃中可以預見到分析儀器將應用在食品生產全鏈條。主要分析儀器類別可包括:產地污染中應用在農殘檢測的氣相色譜儀、氣質聯用儀,獸藥殘留檢測的液相色譜儀、液質聯用儀,重金屬檢測的原子吸收光譜儀、原子熒光光譜儀、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射光譜儀、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射光譜質譜聯用儀等,以及真菌毒素和海洋毒素檢測類儀器。同時也將促進食品安全現場和在線監管所需的新型試劑與裝備的研發。
溯源預警從分散趨于統一
“溯源預警從分散趨于統一”是“十三五”規劃中“五轉移”中的第五條。目標是研究“食品安全信息傳播規律和預警的大數據匯聚融合理論”“開發食品安全風險預警的大數據系統”,倚重大數據對某個區域或某種食品進行風險預警。
其實溯源預警在有些省份已經開始實施,如吉林省政府采購吉大·小天鵝公司生產的食品安全快速檢測儀配備到省內蔬菜批發市場、超市等單位,檢測數據通過設備的上傳功能進行上傳,并標記數據檢測所在地。可直觀的顯示出省內食品安全狀況,對食品安全進行有效風險預警。但是有的省份出于檢測設備沒有數據上傳功能或沒有建立溯源機制,或有溯源機制的省份由于溯源內容、預警評判指標等不同,而不能在全國產生協同效應。此次將溯源預警從分散趨于統一,將對分析儀器的數據傳輸、儲存、分析等提出更進一步的要求。
食品快速檢測儀器潛力無限
近來,食品快速檢測產品市場迅速增長。除“十三五”給分析儀器市場帶來的影響外,新《食品安全法》的頒布為食品快速檢測產品帶來了春天。新《食品安全》及《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相關法律法規中明確規定,快速檢測可以作為質監、工商、食品藥品等政府管理部門進行初步篩查的手段。
各協會學會也在積極推進快速檢測標準化工作,如,中國分析測試協會在全國儀器分析測試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481工作的基礎上,組建《中國分析測試協會標準委員會》,并啟動了制定篩檢技術CAIA 標準(中國分析測試協會標準)項目的征集工作。全國質量監管重點產品檢驗方法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長尹建軍也曾說,“將要籌建‘全國質量監管重點產品檢驗方法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食品安全快速檢驗方法專業工作組’”。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快速檢測技術及儀器專業委員會也于2014年成立。
食品快速檢測儀器種類很多,除統稱的食品安全快速檢測儀、食品品質檢測儀外,還包括牛奶分析儀、農藥殘留速測儀、谷物分析儀、食用油品質分析儀等。除此之外,眾多廠商也在開發多種快速檢測儀器,如歐普圖斯(蘇州)光學納米科技有限公司開發的激光拉曼光譜儀、上海矽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開發的離子遷移譜快速檢測儀、蘇州派爾精密儀器有限公司開發的基于長光程紫外光譜技術的高精度植物油檢測儀等。
據統計,2014年全國食品快速檢測儀器市場約20億元,隨著新《食品安全法》的實施,快速檢測標準和產品標準的逐步完善,未來食品快速檢測產品市場將潛力無限。